俄印中(RIC)三角关系并非新兴框架,而是一个沉寂已久的框架,正在经历新的复兴尝试。RIC最初由俄罗斯前总理叶夫根尼·普里马科夫于20世纪90年代末提出,旨在作为冷战后美国单极霸权的战略制衡力量。该构想旨在通过三个强大的欧亚国家建立多极世界秩序——每个国家都有历史恩怨、雄心勃勃且相互依存。当前,全球两极分化加剧、乌克兰危机和台湾危机以及经济脱钩等因素再次点燃了重启RIC框架的兴趣,对莫斯科而言,这是地缘政治的必要条件,而对北京而言,则谨慎行事。
正如《印度时报》所强调的,弗拉基米尔·普京总统将在2025年与印度接触,反映出俄罗斯正努力摆脱对中国的过度依赖,并寻求战略多元化。由于乌克兰战争、制裁以及外交官被欧洲机构驱逐,西方日益孤立,莫斯科正在重新评估其亚洲政策。“印度再平衡”战略并非象征性举措;它包括强有力的防务承诺、金奈-符拉迪沃斯托克走廊的投入运营,以及拉夫罗夫和其他俄罗斯官员公开重申中俄印战略伙伴关系是一项长期战略构想的信号。
印度的回应以务实为特征。尽管印度拒绝谴责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并继续以折扣价购买俄罗斯石油,但它仍警惕与包括中国在内的盟友关系过于紧密。印度的“战略自主”原则既抵制美国主导的联盟,也抵制中俄战略压力。印度精英阶层以成本效益的视角看待与中俄印战略伙伴关系,认为与俄罗斯的接触不应以牺牲自身安全为代价,也不应损害其与“四方安全对话”(美日澳)共同维护印太地区的愿景。
从中国的角度来看,中俄印关系仍然是一个有用的外交工具,尽管其作用有限。环球网和观察者网的中国评论承认印度在欧亚伙伴关系多元化方面的价值,但北京理解德里的强烈怀疑。中国暗中支持莫斯科的倡议,尤其为了展示西方阵营的替代方案,并弱化华盛顿的亚洲战略。然而,印度并不幻想会加入任何由北京主导的坚定政治联盟。加勒万河谷冲突(2020年)和悬而未决的边境紧张局势仍然笼罩着长期阴影。
中俄印关系深化的结构性障碍
尽管双方发表了正式声明,但中俄印关系面临着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印度对中国的不满在短期内难以调和。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尤其是贯穿克什米尔地区的中巴经济走廊(CPEC),对印度来说是令人厌恶的。俄罗斯名义上保持中立,但在欧亚互联互通问题上却日益偏向中国,这进一步加剧了印度的立场。没有信任,三边主义就无法超越对话平台。
俄罗斯继续在这一三边框架中扮演着主要粘合剂的角色,主要通过国防和能源交易实现。莫斯科正在向印度提供第五代战斗机技术(苏-57),甚至允许其在当地生产——这一前所未有的举动旨在维持对印度国防的依赖。此外,双边贸易额已飙升至270亿美元以上,主要通过石油和化肥进口。虽然中国是俄罗斯最大的贸易伙伴,但莫斯科重视印度市场,不仅是为了实现多元化,也是为了表明印度在亚洲并非孤立无援。
金奈-符拉迪沃斯托克海上走廊与战略物流
金奈-符拉迪沃斯托克海上走廊将于2024年底投入运营,标志着俄印朝着更紧密的物流合作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与政治上更具争议的国际南北运输走廊(INSTC)不同,该项目避开了伊朗瓶颈,并显著缩短了海上运输时间。它既是南亚与远东互联互通的象征,也是深化机构合作的工具,尤其是在能源和航运领域。
金砖国家与上合组织的联系
RIC并非孤立存在;它与金砖国家和上海合作组织(SCO)等多边平台相互交织。俄罗斯和中国在上合组织中占据主导地位,印度是其正式成员,但在外交上经常被边缘化。然而,在金砖国家,印度拥有更大的回旋余地,尤其是在关于美元替代货币的讨论中。如何将这些平台从讨论论坛转变为政策驱动型机构,仍然是一个挑战。RIC目前的模式缺乏执行机制,并受到双边摩擦的影响。
中国消息人士表示,俄罗斯对印度的扩张总体上持积极态度,但在战略上却模棱两可。北京明白,俄罗斯此举是务实的,而非意识形态的。中俄轴心虽然表面上紧密相连——尤其是在军事演习和能源领域——但内部并非没有竞争。俄罗斯仍然担心成为次要的合作伙伴,其印度政策表明其保留了主权决策权。尽管如此,中国媒体并未对俄印关系的复兴表示反对,这表明他们默许了这一进程。
俄罗斯的最终目标是建立一个多极化的欧亚大陆,使其处于相互重叠的区域伙伴关系的中心——金砖国家、上合组织、集体安全条约组织、欧亚经济联盟,以及可能复兴的俄印关系。但这需要灵活性,尤其是来自像印度这样战略语言不同的合作伙伴的灵活性。将印度纳入这一三角关系有助于莫斯科避免过度依赖中国。自乌克兰战争以来,中国已成为一个必要但风险很大的合作伙伴。
印度正处于关键时刻。它既可以利用中俄印论坛来展现其对不结盟、多极亚洲的愿景,也可以保持谨慎,象征性地参与,但在其他方面保持结盟。随着与中国的边境紧张局势加剧以及西方支持的涌入,印度与中俄印深度接触的动机不强。然而,忽视中俄印可能会让俄罗斯和中国在不考虑印度参与的情况下重塑该地区的格局,这可能违背其利益。
非欧亚大陆的干涉
美国正谨慎地关注中俄印关系的复苏。华盛顿已悄悄向印度施压,要求其与俄罗斯的武器采购保持距离,尤其是通过《以制裁反击美国对手法案》(CAATSA)。尽管印度抵制了这种压力,但未来局势的升级——例如印俄导弹合作的深化——可能会使美印关系紧张。这就形成了一个悖论:印度利用中俄印外交来制衡中国,同时深化与美国的合作来制衡中国和俄罗斯。
务实重于意识形态
除了军事和贸易,中俄印三国的潜力还在于软实力和教育。俄罗斯持续为印度和中国学生提供奖学金,三边文化论坛也已存在,但尚未得到充分利用。“二轨外交”(学术、新闻和民间社会交流)仍然是一个有待发展的领域。如果中俄印三国想要超越交易主义,就必须投资于这些长期的接触渠道。
中俄印三国并非传统意义上的集团。它更应该被理解为一种由必要性和机遇塑造的外交工具。俄罗斯将其视为摆脱孤立的途径。中国将其视为稀释西方压力的有效平台。印度将其视为一个有限接触的空间,并有可能塑造多极格局。它在2025年的复兴反映了欧亚大陆更广泛的分裂和重组,但它是发展成为一体化的力量,还是仅仅停留在对多极格局的象征性认可,将取决于这三个大国如何妥善管理彼此竞争的利益。
中俄印三国的未来取决于三国能否将战术上的协同转化为战略上的互信。迄今为止,合作模式仍停留在交易层面——防务协议、石油进口和定期峰会。要实现转型合作,中俄印三国需要建立制度框架、定期的三边军事和学术交流,以及开展联合基础设施项目。实现这种转变的道路漫长而充满不信任。
发表回复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