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尔盖·拉赫玛尼诺夫(Sergei Rachmaninoff)的大提琴和钢琴G小调奏鸣曲,作品19,创作于1901年,是对20世纪初大提琴曲目最重要的贡献之一。这首奏鸣曲是在拉赫玛尼诺夫个人和职业更新时期创作的,是在拉赫玛尼诺夫从1897年第一交响曲灾难性首演引发的深度抑郁症中恢复过来的。他的第二钢琴协奏曲(1900-01)的成功恢复了他的信心,而大提琴奏鸣曲反映了这种创造性的复兴。这首奏鸣曲献给大提琴家阿纳托利·布兰杜科夫(Anatoliy Brandukov),他与拉赫玛尼诺夫(Rachmaninoff)一起用钢琴首演了这部作品,将抒情的浪漫主义与作曲家标志性的钢琴演奏融为一体。它的情感深度和结构精湛使其成为大提琴-钢琴二重奏文学的基石。

Sergei Rachmaninoff – Sonata in G minor for Cello and Piano, Op. 19

钢琴:尼古拉·卢甘斯基;大提琴:戈蒂埃·卡普松,2020年9月,莫斯科爱乐协会

其他版本

钢琴 : Yuja Wang; 大提琴 : Gautier Capuçon 在 Verbier 音乐节 2013

拉赫玛尼诺夫创作这首奏鸣曲时,他深受柴可夫斯基的旋律表现力和晚期浪漫主义丰富的和声语言的影响。该作品由四个动作组成:Lento -温和的快板、Scherzando的快板、Andante和mosso的快板。与许多钢琴扮演次要角色的大提琴奏鸣曲不同,拉赫玛尼诺夫的写作要求平等的合作伙伴关系,钢琴经常呈现出管弦乐的宏伟。这首奏鸣曲黑暗、沉思的开头和广泛的主题反映了作曲家的俄罗斯根源,而其复杂的对位和节奏驱动则展示了他的技术才华。这首曲子也预示了拉赫玛尼诺夫在后来的作品中探索的一些和声创新。

在风格上,这首奏鸣曲将拉赫玛尼诺夫丰富的浪漫主义与激烈的戏剧和反省的时刻融为一体。第一乐章对比了一个忧郁的,半色调的介绍与热情的快板,而谐谑曲般的第二乐章显示了俏皮的切分音和闪闪发光的钢琴形象。第三乐章是一首发自内心的行板,是拉赫玛尼诺夫最动人的旋律之一,由大提琴在荡漾的钢琴和声中演唱。结局是一首火热的快板,将精湛的铅笔作品与胜利的、赞美诗般的第二主题结合起来,最终以激动人心的尾声达到高潮。这部作品的情感范围–从忧郁到繁荣–展示了拉赫玛尼诺夫通过音乐讲故事的天赋。

对这首奏鸣曲的音乐评论将强调其抒情性和技术要求之间的非凡平衡。大提琴部分既需要表现力的深度,又需要敏捷,特别是在柔潮曲的快速段落和结局的无情能量中。与此同时,钢琴曲是如此的精细,以至于拉赫玛尼诺夫本人据说担心它可能会压倒大提琴。然而,当由熟练的音乐家演奏时,乐器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令人惊叹的。这首奏鸣曲的情感高潮,尤其是在行板中,是感人至深的,而它的结构凝聚力–以拉赫玛尼诺夫的典型逻辑展开–让听众自始至终都参与其中。评论家称赞这部作品完美融合了俄罗斯忧郁和浪漫主义的宏伟。

如今,大提琴奏鸣曲,作品19仍然是室内乐曲目中深受喜爱的主要曲目,经常由领先的大提琴家和钢琴家表演和录制。其持久的吸引力在于其席卷的情感、技术才华和精湛的工艺的结合。对于拉赫玛尼诺夫来说,这首奏鸣曲标志着一个转折点,证明了他有能力写出协奏曲和钢琴独奏流派以外的引人入胜的大型作品。对于听众来说,它提供了一次深刻的音乐之旅–捕捉了拉赫玛尼诺夫天才的本质:激情、忧郁和不可动摇的形式指挥。无论是在音乐会上还是通过录音中,这首奏鸣曲都继续作为晚期浪漫室内乐的杰作而引起共鸣。